近日,一位13岁的中国男孩在从四楼坠落身亡。其母亲表示,孩子坠楼前一直在玩“吃鸡”游戏,在游戏中,玩家即使跳窗,“出一点血又会活过来”。他的家人认为,孩子的死和游戏有直接关系,希望国家整顿网络游戏,还要“告这个游戏公司”。
编辑
一直以来,游戏总是让父母们头疼不已,很多家长认为游戏是万恶之源。在父母的眼中,玩游戏似乎真的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下一代:
玩游戏容易沉迷,沉迷意味着时间被占走大半,孩子会少做非常多作业,从而慢慢拉开与好成绩、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好家庭……的距离。
并非所有男孩都对游戏上瘾
智能手机是文明给人类的礼物,也是诅咒。当孩子喜欢上智能手机,问题就随之产生了。孩子会渐渐适应无须使用身体,无须做什么动作,也无须观察的生活,进而变得散漫。与散漫的孩子相比,我更担心那些没有欲望、没有活力的孩子。
如果先让沉迷于智能手机的孩子不玩手机,然后问他想做什么,他很可能会回答说:“什么都不想做。”
对于散漫的孩子,父母和老师只要让孩子找到他想要的刺激就可以了,只不过需要多费些心思。但没有欲望、没有活力的孩子真的令人很为难。
编辑
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男孩的比例压倒性地高于女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智能手机能满足男孩特有的渴望被认可的需求。只要稍稍努力,游戏分数就能上升,他们就能从朋友处获得认可,还可以在父母的统治延伸不到的地方享受创造自己的世界的乐趣。
一部分家长在很努力地宣传智能手机的危害性,并将孩子与智能手机和电脑游戏隔离开来。可是他们都忽略了孩子们沉迷于智能手机的根本性原因。
实际上,从我对孩子们的长期观察来看,即便让孩子们在相同的时长里用智能手机玩游戏,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会上瘾。有些孩子稍稍尝到点儿滋味就像上瘾一样入了迷,有些孩子即便玩的时间很长也不会对游戏上瘾。还有些孩子,如果大人把手机从他手里夺走,他就会像世界末日来临一样又哭又闹,甚至提不起精神。
还有些孩子即便玩游戏玩得很开心,只要时间一到,他也就会放下手机转而投入到其他事情中去。
当父母让孩子停止玩游戏时,有些孩子能做到,有些孩子却做不到。这两种状态有什么区别呢?
编辑
沉迷游戏的孩子
其实是在寻找情感共鸣
相对来说,那些平时和家人相处时间较多,能被人深切理解的孩子,比独处时间较多或虽然有人陪伴却不能被深切理解的孩子表现出的上瘾症状要少。
每当看到对手机上瘾的孩子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大人们从孩子们手中拿走手机的方法。我们对于孩子为什么会上瘾了解得太少。说不定孩子们对手机上瘾只是一种现象而已,实际问题的产生是从情感共鸣的缺乏开始的。
编辑
那些表面看起来情感世界很丰富,内心却很空虚的孩子们,如果他们为了寻求深刻的共鸣和沟通而玩手机,那他们离上瘾也不远了。
相反,如果孩子能从家人那里得到深切的理解和情感共鸣,与包括父母在内的家人、亲戚和朋友们沟通良好,那么即使玩手机,孩子上瘾的程度也会相对较低。
假设时间倒流,如果在那个和朋友们去趟游乐园就能乐疯的时代有了智能手机会怎样呢?那时智能手机也能控制孩子们吗?我认为不会。
如果孩子正在慢慢地对智能手机上瘾,那父母在烦恼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远离智能手机之前,应该先思考如何弥补缺失的沟通和情感交流。这不是只凭共度多少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
让喜欢蹦蹦跳跳的儿子玩娃娃,即使让他玩上10个小时,他也不会开心。对他来说,爸爸妈妈和他一起跑上1个小时才是有意思的事。如果儿子对汽车感兴趣,那父母就应该和他一起研究汽车,这比其他什么方法都有效。
经常独处的孩子和自身性格倾向得不到认可的孩子很容易对智能手机上瘾,因此,我们要努力走进孩子所处世界的深处。如果一边喊着想给孩子带来改变,一边却对孩子的世界毫不关心,那么无论何时孩子都是孤独的。
编辑
巧妙化解困局
点燃孩子兴趣的火花
与此同时,当孩子沉迷游戏时,父母应该做的不是粗暴地夺走手机,而是努力仔细观察孩子的喜好和个性。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藏着等待被发掘的兴趣爱好,当孩子找到的内在兴趣,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时,就不会整天沉浸在游戏的小世界里。
很多父母都知道,培养孩子的兴趣很重要,他们苦恼的是怎么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吧,孩子又会抗拒,起不到正面的效果。
编辑
如果想早点儿找到孩子的兴趣,就请让孩子不必看大人们的眼色,让他自己发掘自己纯粹喜欢的东西吧。
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寻找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是件很微妙的事情。这并不意味着用大量的补习班、体育活动和其他的任务来挤占孩子的业余时间,或者让他不停地尝试不同的东西。
这是件更需要耐心,甚至会有些无聊的事情,我们要允许孩子内心的自信慢慢浮现。我们的任务是要发现孩子的兴趣,让他知道我们“注意”到了,并且非常乐于支持他在这方面的追求。
现在,我们的孩子需要的是不带目的性的纯粹的兴趣。请抛开营业员般总想再多介绍一些的习惯吧。用那种方式,即便能教给孩子实战技巧,也难以实现深入的教育;即便能勉强孩子去行动,也难以培养孩子的内在兴趣。
有些孩子每天一醒来就开始焦虑不安,他们整天都烦躁不安,无精打采——觉得学校太无聊,自己对未来很迷茫。有些孩子则完全不是这样的。他们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了兴趣。是什么让这些孩子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这可能与被专家称为“火花”的东西有关。那么,“火花”指的是什么呢?
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搜索研究所(Search Institute)的研究员彼得·本森博士首先提出了“火花”的概念。“火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它指的是藏在你孩子内心深处的兴趣和热忱。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或多个兴趣的火花。
我们的任务是帮助他找到这些火花,做些实际的工作让火花进入他的实际的生活,然后不再干涉,只是和孩子一起享受这段兴趣之旅。如果你做到了,你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快乐,更加积极向上,不会整天沉迷游戏。听起来是你想要的,对吗?
编辑
本森的研究团队发现,对于年轻人来说,在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活动方面的兴趣(跳舞、戏剧、音乐、阅读、绘画和手工)是最常见的火花。对动物(如狗、马)的喜爱或想要保护动物的心愿本身,则排在第三常见的位置。但是兴趣的火花可以是任何事——岩石收集、定向越野赛、按中世纪的风格穿着打扮,甚至是用钝剑比武。
本森的团队已经研究“火花”这个概念近20年了。他发现:
1、拥有内心的火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得更好、更快乐、更自信、更积极,与年长的人的沟通交流也更多。他们更加关心他人,善于交际,自己的状态也更放松。
2、如果孩子有不止一个兴趣的火花,那就更好了。事实上,有能力满腔热情地投入并掌握一件事情的孩子,往往也会想要尝试其他的事情。
3、我们不表示鼓励和支持,火花是会熄灭的。
他们认为,要让火花烧得更旺而不是熄灭,需要两个条件:
其一,家庭内部至少有一个成年人对此感兴趣,并为孩子提供相关帮助。例如,开车带女儿去上竖琴课,买水族箱,找到一所好的舞蹈学校。
其二,要有一个或两个家庭外部的成年人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且给予他支持。
如果孩子找到了可以倾注纯粹热情的领域,并在该领域中产生了自信心,父母就应该逐渐向他介绍与之相关的新领域,使孩子的爱好扩展开来。
编辑
如果儿子喜欢小汽车,就请仔细观察令他投入的是哪个部分。即使都是喜欢小汽车的孩子,他们也有各自不同的着迷理由。如果孩子痴迷于小汽车的载人功能,那接下来家长就可以向他介绍公共汽车和火车。如果孩子痴迷于小汽车的速度,那接下来家长就可以建议他了解一下喷气式飞机。
学校在兴趣的火花的维护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本森认为,老师应该注意到班上每一个孩子的火花。这是家长和老师会面时第一件需要讨论的事情。因为,如果老师连一个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又怎能与孩子建立起真正的联系呢?
几乎每一个孩子的火花都是美好的,对世界有用的。我们不用担心“这会通向何方”或者“他们将来怎么谋生”之类的问题,因为个人的发展不在于最终的目标能否实现,而在于把现阶段做好。
本森发现,在他所研究的年轻人中,约有一半人都从事与他们兴趣的火花相关的事业,而其他人在做着不同类型工作的同时,还保有着他们兴趣的火花并以此来不断激励自己,补充能量,这也很好。
跟你的孩子谈谈兴趣的火花——最想做的事情,讨论一下在他追寻自己兴趣的道路上会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谈谈他认识的人里谁有明显的兴趣爱好,再跟她谈谈你自己。
编辑
欲速则不达,家长需反思
我们并不是鼓励孩子玩游戏,但也不支持全盘否定。游戏是一个充满了利用人性弱点的集合,家长指望孩子忽然开窍,或者希望有关部门一封了之,是非常不现实的,因为这并不能解决他沉迷的问题,最有可能帮助他从根源上改变的,就是家庭。
玩游戏会学坏,不是因为玩游戏,而是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我们得给孩子与我们交流的机会,搞清楚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我们得提醒孩子,玩游戏的他是否快乐?游戏究竟是他逃避现实的接口,还是他用来放松的工具?
编辑
当你找到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选择合适的解决办法,不断地引导孩子向前,问题才会真正被解决。
总之,家长需要首先反思。在你们日常的家庭谈话中,加入关于兴趣的火花的对话吧。如果你感觉近期和孩子有些疏离(比如,你一直加班),这也是一个与他加强情感联系的好机会。